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002001.cn
邮 箱:admin@aa.com
小雪将至,食品汕尾汕尾广东开始弥漫丝丝凉意。年菜这时,领军力深一锅炖煮的企业羊肉煲最能抚慰人心。在汕尾,传承创新特色年菜“富珍羊肉煲”家喻户晓,美食是调研介乎汤和红焖之间的美味呈现,更贴近汕尾人的食饮食习惯。
“到了十二月,富珍招牌羊肉煲将迎来销售旺季。食品汕尾汕尾”汕尾富珍食品有限公司(下称“富珍食品”)副总经理陈东兴话语中满是年菜期待。近年来,领军力深富珍食品立足资源禀赋,企业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和汕尾菜品牌优势,推出了一系列年菜,助力汕尾美食出圈破圈。
老字号酒家起步
做热气腾腾的年菜
说到汕尾酒楼,海珍绝对是老字号。这家酒楼成立于1984年,比汕尾设市还早了四年,属汕尾市海珍实业有限公司旗下。对汕尾人来说,海珍酒楼不仅是吃饭聚会之地,还是舌尖上的记忆。
时代浪潮滚滚向前,这家老字号也有了新变化。“从年菜的定义来看,公司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建设中央厨房。”陈东兴告诉记者,2018年底建成并实行食材统一采购、处理、加工、烹制等,为门店提供半成品和多种加工食品,提高服务效率和标准化水平。
2018年,作为汕尾市海珍实业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子公司,富珍食品正式成立,并在汕尾高新区投资建设厂区、中央厨房及十万级配餐中心,打造食品加工生产基地。成立伊始,富珍食品便找准了发展方向——不局限于生产千篇一律的年菜产品,要以热气腾腾的新鲜美食为核心,塑造汕尾本地的年菜品牌。
鲜是汕尾菜的灵魂,年菜自然也需一脉相承。“我们坚持打造新鲜年菜的经营理念,尽可能保持食材的新鲜程度,坚持产品保鲜不超72小时为最佳。”陈东兴告诉记者,富珍食品大部分业务都是初加工半成品,需要客户提前预订才会安排制作,“这样能最大程度降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,保证食材的新鲜度”。
为提供优质、新鲜的年菜产品,富珍食品建立了600吨各式冷库及专业运输车队,可贮藏、配送各种加工食品和农产品,并通过运营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,做好各种农产品、食材收购。
产业链路渐打通
做标准生产的年菜
鲍鱼、海参、海虾、花胶、鹅掌、猪脚、花菇、马鲛肉丸、干贝等食材,尽在一锅烩尽山海之味的汕尾团菜。逢年过节,富珍食品最为畅销的年菜莫过于大团菜。“团菜类似于珠三角地区的盆菜,不过更侧重于汕尾当地的海鲜,像晨洲蚝、马鲛丸等,已形成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。”陈东兴如是说。
像招牌羊肉煲、大团菜等年菜成“爆品”,背后是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。作为汕尾本地食品加工企业,富珍食品发力链接上下游,打通年菜产业链路。种植端方面,积极与农户、渔户合作,利用本地水产、农业等资源,降低食材运输采购成本;加工端方面,升级中央厨房建设,提高年菜生产的标准化、智能化、自动化;销售端方面,通过上架电商平台、与网红达人合作等方式开拓线上市场。
“目前,富珍食品已建立实施ISO9001、ISO22000、HACCP管理体系,成立了研发中心和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。”陈东兴表示,借助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,推动汕尾年菜标准化、工业化和品牌化建设,同时让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。
据介绍,富珍食品拥有成熟的资源储备,依托海珍酒楼40年的餐饮经验,建立了超百人的菜品研发团队。2022年10月,由富珍食品参与编制的《预制菜 汕尾小米(薯粉饺)》团体标准正式发布,是汕尾首个年菜团体标准,也标志着汕尾年菜产业逐步迈向标准化。
文化与美食融合
做人情味浓的年菜
汕尾地处粤东沿海,是广府、潮汕、客家三大地区的连接点。多元文化熏陶下,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应运而生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也是汕尾人民生活智慧的生动体现。
自成立以来,富珍食品一直在寻找汕尾美食背后的故事,希望找到文化和美食融合的切入点,讲好汕尾年菜故事。陈东兴说:“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在年菜里找到情感契合点,从而产生共鸣,深入领略汕尾文化的魅力。”
据介绍,阿嫲姜醋蛋是“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”,其重要原材料之一便是月子醋。作为百年醋酿世家,海珍酒楼创始人陈氏家族的“月子醋”历经五代人传承,如今又迎来了创新。“为提供品质稳定、质量优良的‘月子醋’,联合科研院校改进汕尾传统糯米醋生产工艺,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,希望‘月子醋’更具营养价值,打造具有汕尾地方特色的品牌。”陈东兴表示。
月子醋仅为其中缩影。在富珍食品的展示厅内,渔民粽、汕尾小米等地道产品惹人注目。其中,渔民粽遵循传统手工制作,还原了旧时渔民家族的生活,曾荣获“汕尾十佳旅游手信”称号;紫薯小米结合当代年轻消费者喜好,以全新外观面世,兼具颜值和风味。
“将地域美食变成年菜,需要从手艺转化成为工艺,接轨厨房和厂房技术,完成口味还原。同时,市场定位、运输半径、保存方式等都要规划。”在陈东兴眼里,地域美食所代表的消费群体看似小众,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,“深挖文化打造出来的年菜是具有生命力的,也能让汕尾美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。”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伍咏言
图片:受访者供图